性別in彰化師範大學,國立彰化師範大學性別與家庭電子季刊第三期─性別與諮商 裝飾圖片
     性別中心首頁 季刊首頁 各期內容 資源連結 聯絡我們
website hit counter
第三期目錄
人物專訪─鄧志平主任
性別諮商與論理
從低調適應到昂首闊步
性酷社:走出心中的埃及
性別平等教育工作坊
書•卷•講─好書、影片推薦
目錄裝飾框線
從低調適應到昂首闊步:一個同志學生接受輔導諮商的經驗;文/陳宜燕(諮商心理師)

你是否曾在校園中看見同志學生的身影?面對同志學生的現身,你是否曾感到有些不知所措?是否曾在與同志學生的會談中,感受到前所未有的特殊挑戰?我的研究論文探究的即是同志朋友的諮商經驗(同志當事人諮商經驗探究,2008),嘗試透過同志朋友的分享,了解身為輔導諮商人員的我們怎麼做才能達成「助人」的目的,同時避免複製主流社會的壓迫。以下是論文中一位同志朋友──小鼎的故事,他的分享或許可以給我們一些啟發,共同思考如何陪伴同志學生面對生命中的難題。

孤島求生──國高中的諮商經驗

小鼎在國一時發現了自己的「不一樣」──大家都是男生愛女生、女生愛男生,但他身為男生,卻也喜歡男生。在閱讀一些同志相關書籍之後,小鼎決定接受自己的同志身分,也不會刻意隱藏,但是班上同學卻開始排擠他、叫他變態,讓他心裡很不舒服,也很困惑:「為什麼要這樣對我?我究竟做錯了什麼事,你們要討厭我?」於是主動找了輔導老師談話。

因為他相信輔導老師應該比一般人更能接受同志,所以一開始便鼓起勇氣告訴老師:「我喜歡男生。」老師的回應則是:「你要不要等性向確定一點?」她希望小鼎多給自己一點機會,多跟女生相處,不要太早認定自己是同性戀。

這讓期待得到老師支持的小鼎十分失落,但校園環境的不友善,使得小鼎格外需要傾訴的對象,因此仍持續與老師晤談。小鼎勉強自己接受老師的建議,嘗試和女生多相處,直到國二,才肯定地告訴老師:「我沒有辦法變成異性戀!」老師於是稍稍接受了他的認同,並推薦了一些同志書籍給他,但仍會不時想要確認小鼎是否「還是喜歡男生」。這讓小鼎隱約感受到,老師還是想把他「拉到」異性戀那一邊去。

感受到老師在認同議題上的限制,小鼎決定換一個話題,改談被同儕貼上「變態」標籤的處境。老師表示:「這沒有什麼變態的問題,只不過就是愛男生而已。」讓小鼎感到欣慰,不再懷疑自己做錯事。但是,接下來老師卻期待他去諒解同學的不成熟與不友善,並包容他們的行為舉止,讓小鼎備感困惑:「為什麼要被輔導的人是我?為什麼要改變的是我,而不是排擠我的同學?」此外,老師也提醒小鼎:「關於出櫃這件事,只要跟你心中覺得重要,而且可以為你保守秘密人講就好了。如果別人沒有問你,就盡量不要大張旗鼓。」

這樣的建議,雖然幫助小鼎發展出「三思而後行」的出櫃方式,卻也讓他同時感受到,同志族群面對社會的不友善,似乎只能壓抑自我、低調行事。這樣的挫折感與無力感,使他在青少年時期很不快樂,經常陷入情緒壓抑、爆發的惡性循環中,並且因為「不敢奢望」得到他人的理解與接納,影響了人際關係的正向發展。多年後,小鼎回過頭才發現,老師當時的建議其實是在「合理化」同儕的歧視行為,讓原本已經陷入孤島處境的他,更加孤立無援。

然而最讓小鼎無法接受的,是在成年後的一場家庭衝突中,赫然發現老師當年竟瞞著他,「通報」家長他的同志身分。小鼎原本希望等到能夠自立之後,再以漸進的方式,讓父母慢慢放心接受他的同志身分,卻沒想到這些年來,父母早已獨自承受「子女是同志」的壓力,因而老邁許多。原本以為是最能信任的人,卻背叛了他!這深深傷害了他,讓他花了好一段時間,才重建對諮商輔導的信任。

除了同性情感議題,什麼都可以談──大學第一段諮商經驗

大學輔導中心的專業態度,以及對保密的重視,讓擔任志工的小鼎感到耳目一新,於是在面臨情感困擾時,決定再次尋求諮商服務,並且打聽到一位口碑不錯的老師。

老師對於小鼎的現身反應自然,贏得他初步的信任。而後,老師溫暖支持的態度,讓小鼎可以放心傾訴告白被拒的傷痛,逐步調整心情與生活步伐,也不再覺得自己孤立無援。

然而在某次會談中,老師拿出<我不再是同性戀>一書,並且希望小鼎透過宗教的力量,試著不要再跟男生交往,這讓小鼎非常錯愕,覺得老師彷彿突然變了一個人。小鼎認為,也許老師是好意要幫助他走出傷痛,但這樣的作法,卻讓他感覺到老師對同志戀情的不支持──彷彿問題的癥結不是「失戀」,而是跟「同性談戀愛」。

這次會談是信任關係變質的開始,但小鼎不想破壞關係,只好虛以委蛇,轉而選擇較為「不敏感」的家庭議題、生涯議題,除了有機會宣洩對家人的複雜情緒,也更加確立了自己的生涯規劃。

回過頭來,小鼎以「瑕不掩瑜」來形容這段諮商關係,但也感受在諮商中雖然好像什麼都可以談,但只要遇到同性情感議題,便會碰觸到老師的限制。

走出諮商室,從行動中得力──大學第二段諮商經驗

小鼎在擔任學輔志工時,注意到一位平日言談中,便流露出性別平等意識的輔導老師,例如:提醒志工不要老是叫女生去切水果。經過觀察,他決定約這位老師談話,並且在會談中繼續評估老師對同志的友善度。

在知悉小鼎的同志身分之後,老師回應當同志很好,可以有不一樣的生活經驗,還主動表示可以為他介紹同志朋友,讓小鼎感覺到老師的與眾不同。小鼎還曾詢問老師:「如果妳的兒子是同志,妳會怎麼面對?」老師回答:「那我就幫他介紹男朋友,並且幫他說服他爸爸。」、「如果我兒子是同志,跟你一樣談戀愛的話,我也會覺得很開心。」老師自然、真誠的回應,讓小鼎更加感受到老師對同志的高度肯定。除了口語上的支持,老師也放心讓自己的小兒子和小鼎相處玩耍,這讓他更加肯定,自己並沒有因為同志身分而不被信任。

當小鼎談到同志族群「彷彿只能壓抑自我、低調適應」的悲觀處境,老師除了同理之外,也覺得應該採取行動,改善校園同志的處境。由於老師感受到小鼎對同志身份的高度認同,因此邀請他一起籌劃同志營隊,但還是尊重他的自主權。小鼎則在這個過程中,接收到老師傳遞出「需要改變的是這個不友善的社會,而不是同志」的積極立場,因此同意參與。之後,老師秉持審慎的態度,不斷與小鼎討論活動細節,以盡可能保護參與學生的隱私,更讓他肯定老師對於學生權益的重視。

籌辦同志營隊的經驗,讓小鼎發現自己可以為同志族群貢獻心力:「生活中不再只有自己是同志,而是發現有很多人跟我一樣,而且我可以幫助他們,這讓我生活得更開心。」此外,與同志朋友的分享交流經驗,也讓他更懂得如何從容回應他人對同志的歧視言論,並適時教育對同志族群有所誤解的同儕,這讓他逐漸找到自己的位置,在團體中可以保有自我,也可以自在地與他人發展正向互動,而不再只能壓抑自我、低調適應。

這段諮商經驗,讓小鼎體認到「走出諮商室,嘗試改變環境」對同志學生的重要性,因為在諮商室裡獲得的口語支持,往往不敵大環境偏見與歧視所帶來的負面影響。能夠在輔導老師的陪伴下,直接參與同志活動、發揮自身影響力,讓小鼎獲得了更持久的支持力,因而湧現更多做自己的力量、勇氣與策略。

反思──我們,準備好了嗎?

面對同志學生的現身,小鼎建議我們尊重其身分認同與來談議題,讓諮商能聚焦在當事人所關切的議題上,而非預設「好像一個同志學生來,就要先確認他是不是真的是同志,搞得很像是要聽完心跳,再去照X光,才能判斷病情似的。」這提醒了我們,並非所有的同志學生都需要在諮商中釐清自己的認同,而我們必須準備好面對處於不同認同狀態的同志學生,針對學生的需求提供適切的諮商服務,其中的評估判斷,則有賴於輔導諮商人員性別意識的涵養。

此外,同志族群所承擔的社會汙名,以及在社會中的邊緣處境,可能會讓我們因為不忍看到學生走上這條艱辛的路,而萌生將其「導正」成異性戀的念頭,或者認為面對大環境對同志學生的不友善,低調適應是唯一可以保護自己的選擇。然而,小鼎的故事提醒我們,即便是「出自善意」的導正,依然可能透露出「當同志不好」的訊息,引發同志學生的自我懷疑與罪惡感,影響其自我認同發展。另一方面,如果我們面對遭受社會污名的同志學生,只是一味要求他低調生活、避免衝突,卻不認為社會偏見與歧視是一個需要被挑戰的現況、一個需要被處理的問題,這樣的作法,不但無助於同志學生的個人適應,反而更容易使其陷入孤城狀態,甚至造成另一種壓迫,使其更加無力,不敢指望有人會接納欣賞身為同志的自己,進而影響其社會關係的發展。

個人心理健康,繫乎自我認同與社會關係的正向發展──能夠肯定自我,並且得到他人的認同。同志學生亦然。小鼎大學的第二段諮商經驗,提供了我們在同志學生輔導諮商實務上的啟發:輔導老師不僅對同志族群展現高度的認同,亦正視校園同志的弱勢處境,採取積極作為,展現「和同志學生站在一起,對這個社會發揮建設性的影響力」的立場。這樣的熱誠與作為,給了小鼎一段驚豔的生命旅程,因而發現,原來自己可以如此昂首闊步,走得比預期還要遠。

如果有一天,我們遇見同志學生,是否也能夠和那位老師一樣,陪伴他們超越困境,發現生命的無限可能,品味超乎想像的美麗風景呢?我們,準備好了嗎?

國立彰化師範大學輔導與諮商學系性別與家庭研究中心,地址:500彰化市進德路1號,電話:04-7232105#2238,e-mail:gfs@cc.ncue.edu.tw,發行人:張惠博,總編輯:趙淑珠,副總編輯:郭麗安•蔣筱珍•王智弘,編輯群:王紹瑜•陳俐穎•黃傳馨•廖雪如•羅郁晴